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簡稱“黃三角農高區”,2015年10月由國務院批復成立,2016年11月掛牌運行,是繼楊凌農高區之后的第二個國家級農高區。前身為山東省國營廣北農場,始建于1950年,是華東地區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機械化國營農場,被譽為“華東地區農墾事業的先河”。黃三角農高區規劃面積350平方公里,轄原東營農高區、廣饒縣丁莊街道、濱海新區、鹽業公司4個板塊和49個行政村,常住人口5.3萬人。
黃三角農高區肩負著重大國家使命。作為濱海鹽堿地和沖積平原的典型代表,黃三角農高區鹽堿土壤分布廣泛、類型豐富,是探索荒堿地治理新技術的天然本底試驗場。區內農用地面積220平方公里,占轄區總面積的63.2%,180平方公里國有土地成方連片、權屬清晰,規?;a條件成熟,具備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獨特優勢。國務院在批復中賦予黃三角農高區的重大任務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鹽堿地綜合治理、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體制機制與政策創新、四化同步發展方面先行先試、作出示范,建立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驅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模式,成為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成為帶動東部沿海地區農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強大引擎。
黃三角農高區具有鮮明的區位優勢。地處黃河三角洲的核心區域、環渤海經濟圈的中間地帶,位于連接京津冀與山東半島的重要樞紐位置。交通條件便利,榮烏高速、長深高速在此交匯,德大鐵路、黃大鐵路貫通南北,距離東營勝利機場20公里,與在建的京滬高鐵二通道東營南站10分鐘車程。毗鄰渤海萊州灣,海岸線長12.4公里,緊鄰東營港、廣利港、濰坊港3個區域性中心港口,境內小清河復航后可實現海河聯運,形成完整的立體化交通體系。濱海濕地、鹽田面積約100平方公里,建有國家級沙蠶類海洋特別保護區,南河崖鹽業遺址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發現65處商周時期制鹽遺址。
黃三角農高區擁有雄厚的科技資源。按照國務院要求,黃三角農高區納入國家高新區序列,實行現行國家高新區支持政策。山東省政府與中科院在黃三角農高區共建現代農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國家農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參照部屬高校一流學科支持方式給予配套支持,打造濱海鹽堿地綠色開發示范區、高端農業創新人才高地和農業科技國際合作窗口。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山東省科技廳、山東省農科院、東營市等五方共建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研究院,建設特色鮮明、裝備先進、功能完備、機制靈活的公益性現代農業科研創新平臺。目前,黃三角農高區已與國內外20余所科研院所和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引進科研團隊59個,高層次科技人才128名
黃三角農高區享有特殊的支持政策。中央財政通過現有資金和政策渠道,支持農高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和成果轉化,統籌科技研發資金向農高區集聚;落實“科研試驗、示范農業用地”優惠政策,支持農高區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將農高區列為“創新人才推進計劃”推薦渠道,搭建育才引才薦才用才平臺。山東省委、省政府成立黃三角農高區建設指導委員會,協調解決園區建設發展的重大問題。黃三角農高區實行地方收入全留政策,區內實現的稅收收入以及行政事業性收費、土地出讓金等各類非稅收入,除上繳中央以外的地方留成部分全部留歸農高區。
黃三角農高區掛牌運行以來,按照國務院批復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和發展高效生態現代農業為基本任務,著力建設以鹽堿地農業為特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全國農業創新高地,以現代種業、農業智能制造、大健康功能食品、農業科技服務與展示交易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富有濱海鹽堿地生態風貌、科技產業文化融合的鄉村振興示范樣板。目前,園區規劃設計、基礎配套、科技平臺建設等工作正在加快推進,初步拉開了發展框架。2018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3.1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7億元。
聯系方式
地址: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廣北農場二場五隊廣北路西300米
聯系電話:0546-8909082
郵件地址:dyngqdzbd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