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毒癥是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肌肉萎縮是膿毒癥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治療消耗大量的醫療資源并產生高額的醫療費用,給患者的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然而近幾十年來,關于膿毒癥肌肉萎縮的研究成果未能有效應用于臨床,主要難題之一是缺乏合適的動物模型推動基礎研究的轉化應用。
近期,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四川農業大學、中科奧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畜牧所、空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等研究團隊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雜志發表了題為“Loss of ZBED6 protects against sepsis-induced muscle atrophy by upregulating DOCK3-mediated RAC1/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in pigs”的研究論文。成功創制了首例膿毒癥誘導肌萎縮豬模型,并發現轉錄因子ZBED6是治療該類疾病的潛在新靶標。
研究團隊前期研究發現,轉錄因子ZBED6參與調控豬骨骼肌生長,為提高豬產肉量及改善肉品質提供重要依據和高效育種分子靶標。此后,研究團隊首創盲腸結扎穿刺(CLP)模型手術方案,創制新型豬膿毒癥模型,降低了豬作為膿毒癥模型的死亡率,并維持了膿毒癥狀態,再現了患者肌萎縮癥狀,重現了人類膿毒癥的發生發展全過程。同時,研究團隊綜合運用影像學、病理組織學及多種分子生物學手段對膿毒癥肌萎縮病人和豬模型樣品進行跨物種高緯度聯合分析,發現ZBED6基因與膿毒癥肌萎縮高度相關。
該模型的建立填補了膿毒癥肌萎縮大動物模型研究領域的空白,研究團隊借助該模型揭示了ZBED6基因缺失抵抗膿毒癥肌萎縮的分子機制,發現ZBED6是膿毒癥引起肌肉萎縮的潛在治療靶點,靶向該基因有望推動藥物研發和診療方案的發展。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Advanced Science》,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和立場,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