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葉文虎(右三)與老師周培源先生(左三)等校準風洞實驗裝備。
他浸潤于北大燕園60余載,從如饑似渴求學的翩翩少年,到成為桃李滿天下的學界大家。
他潛心治學,從數學力學學習研究開始,到組建中國環境領域第一個大型風洞實驗室,創建中國“環境規劃與管理”專業,編寫了中國第一套環保教材……成為國際環境科學和可持續發展教學科研的先鋒。
他學以致用,參加首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并在會后不久提出探索解決大氣污染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促成開展了中國首次區域協同發展綜合研究項目,使“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循環經濟”等理念深入人心并被納入國家發展政策體系,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他心懷天下,在國際上提出人口生產、物資生產與環境生產“三種生產”理論,主張把自然環境納入人類文明體系之中,從文化、人類文明歷史演進、環境-社會系統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多角度研究發展問題,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北大學派。
他就是中國著名環境科學家、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葉文虎教授。
淮陰學子負笈燕園
“在我心目中,‘北京大學’是中國科學精神的發源地,是大師云集的科學殿堂?!泵看握勂鹧鄨@歲月,葉文虎言語間總是飽含濃郁的北大情結。他與北大結緣始于1956年。彼時,葉文虎以優異的成績從江蘇鎮江第一中學考入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該系由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周培源創辦。
1956年是中國現代科技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年份,葉文虎對那時的社會環境記憶猶新:該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之后不久,新中國第一個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開始制定實施,全國迅速掀起“向科學進軍”的熱潮,給廣大知識分子和青少年學子以極大鼓舞。
正是在這樣催人奮進的社會氛圍中,淮陰學子葉文虎踏入魂牽夢繞的燕園,成為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第一屆六年制大學生。他踏實進取、刻苦鉆研,不斷充實提高自己。4年后,他與其他5名同學獲得師從周培源學習湍流理論的機會,近距離感受周先生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大師風采,也培養塑造了自己敢于挑戰權威的科學勇氣和不迷信、不盲從的科學精神并受益終身。
參與中國第一次環評
1962年9月,葉文虎大學畢業后留校,擔任周培源助教,并跟隨周先生從事湍流理論和實驗研究工作?!拔耶厴I后繼續接受周先生指導和教誨,有幸參與了湍流實驗室籌建、中國第一臺湍流測量儀試制等工作?!比~文虎對這段教學與科研歲月記憶猶新。此后幾年間,他的工作面臨多次調整,一度擔任北京大學高等數學教學小組組長,負責組織開展數學系以外其他各系的數學教學工作。
葉文虎一邊忙于手頭工作,一邊關注到當時已在國際上初見端倪的環保浪潮。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工業化進程加速,環境污染日益成為全球性問題,迫切需要加強國際合作。1972年6月,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召開,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環境為主題召開的國際會議。會議上,國際社會第一次規定了人類對全球環境的權利與義務的共同原則,環境問題自此列入國際議事日程。中國不僅派代表團出席會議,而且為推動會議取得成功起到了關鍵作用。作為極具責任感的中國科技工作者,葉文虎開始思考如何把自己一直致力于研究的湍流理論應用于環境領域,為解決環境問題作出貢獻。
1973年在葉文虎科研生涯中具有標志性意義。從這年初開始,他受周培源指派作為代表參與“西郊環評”(北京市環保辦公室組織的“北京西郊環境調查及環境質量評價研究”。),重點圍繞包括首都鋼鐵總公司在內的北京西郊地區約350平方公里的區域環境,開展綜合調研,這是中國進行的第一次環境評價。在參與調研過程中,葉文虎深刻認識到湍流理論在研究大氣污染物的遷移、擴散方面的重大價值并得到周培源的贊同和鼓勵?!岸嗄隄撔乃鶎W可以服務于新興的人類環境保護事業,我為此歡欣不已。由此,我與環境科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不知不覺至今已有半個世紀?!比~文虎頗為感慨地說。
創立“環境空氣動力學”
1974年,葉文虎從湍流理論出發,在長期思考和研究基礎上提出,創立以研究氣態粒子在空氣中傳輸規律為目的的“環境空氣動力學”學科,探索解決大氣污染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推進“環境空氣動力學”研究,探索決大氣污染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必須建立相關先進的科學實驗室。在葉文虎的積極爭取下,在國務院環保辦和北京市環保辦的支持下,國內第一座大型“環境風洞實驗室”(后改名為“環境空氣動力學實驗室”)于1984年落成并投用。葉文虎帶領團隊開展大氣污染擴散規律理論和模擬實驗研究并取得豐碩成果。1993年,“環境風洞實驗室”與“大氣化學實驗室”共同組成了中國環境領域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
葉文虎把自己基于湍流理論創立的環境科學分支叫作“環境空氣動力學”,這一學科名稱到上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為國際學術界所采用。1982年,由國際知名環境學家斯考勒編寫的一本專著在英國出版,書名就是《環境空氣動力學》,其中闡述的內容與葉文虎倡導的不謀而合。這表明,經過奮起直追,以葉文虎為代表的中國學人不僅在環境科學領域成功“登堂入室”,而且率先創立了環境科學的分支學科“環境空氣動力學”并以大量扎實豐碩的實驗研究成果,推動中國在該分支學科領域挺進世界前沿。
拓展環境科學領域
1982年,北京大學適應環保事業發展需要,整合環境科學教學和科研力量,成立集科學研究、環境教育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環境科學中心”,任命葉文虎為該中心負責日常事務的副主任。他由此開始從更為宏觀視野拓展中國環境科學理論和實踐。
在“環境科學中心”之下設立“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室”、推動有關方面在高等教育招生目錄中增設“環境規劃與管理”專業,被認為是葉文虎的得意之作,他借此把環境科學的研究視野從他治學的數學力學范疇,大幅拓展到理科、工科、文科等諸多領域。這也是他對環境科學發展的另一項主要貢獻。
環境問題涉及很多方面,環境科學是交叉學科,必須把不同學科的思想、理論、方法綜合起來,培養具有綜合的視野和綜合能力的專門人才。這是葉文虎從當年參與“西郊環評”時開始就逐步得出的認識。他說:“‘西郊環評’對我觸動很大,使我深刻認識到,看待環境問題不僅有環保視角,而且有經濟視角,決策者如何根據各種意見綜合決策事關區域、國家發展戰略選擇。環境科學工作者和環境保護工作者,必須具備管理科學方面的知識。由此,我的關注重點從‘環境空氣動力學’拓展到更為宏觀的環境科學,特別是‘環境規劃與管理’?!?/p>
除了科研之外,葉文虎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與學界同仁合作編著針對各教育層次的環境科學教科書,筑牢中國環境科學教育基礎。1990年,葉文虎被國家教委聘請為環境科學第一屆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兼環境規劃管理專業教學指導組組長,主編了《環境質量評價學》《環境管理學》《可持續發展引論》等。1993年初,他被國家計委和國家科委“中國21世紀領導小組”聘為“中國21世紀議程”及“優先項目”十人編寫組專家之一。
領銜“可持續發展”北大學派
1993年底,北京大學協同校內13個系級單位,成立由葉文虎為主任的“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這是國內最早的“持續發展”專業研究機構之一,將自然環境納入人類文明體系之中,從文化、人類文明歷史演進、環境-社會系統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多角度研究發展問題,逐步形成了由葉文虎領銜的“可持續發展”北大學派。
經過近20載環境科學研究和實踐,此時的葉文虎站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新高度,審視全球環境問題。從1994年到2004年間,他發表一系列著述,提出了“環境文明”“三種生產”(人口生產、物資生產、環境生產)“三生(生活提高、生產發展、生態改善)共贏”等創見。他認為,人類已經走過三個文明時代即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環境問題是工業文明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伴生物。葉文虎斷言,工業文明遲早會像農業文明一樣居于次要地位;環境文明是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到人類社會一切社會經濟生活領域各方面和全過程的新文明形態,規劃管理好人類社會的經濟社會活動,輔助好環境生產,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葉文虎就“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在國際上發出了他作為中國學者的聲音。他指出,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強調了“代際公平”,但忽視了“代內公平”。對此,葉文虎解釋說,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把污染產業和企業外遷至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做到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但是損害了后者的發展利益,這顯然與可以持續發展理念和愿景是背道而馳的,也是不公平的。在他看來,可持續發展應該被定義為“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葉文虎關于“可持續發展”概念內涵的界定贏得了很多國際環境科學家的贊賞和支持,被認為更全面、更科學、更公平。
今天,中國的環境科學已發展成為根深葉茂的顯學,可持續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吧鷳B文明”“綠色發展”“循環經濟”等理念已納入中國國家發展政策體系,“美麗中國建設”已納入國家“五位一體”戰略目標體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作為在環境科學領域耕耘了約半個世紀的中國學人,葉文虎在感到欣慰的同時,肩上仍有著強烈的使命感,雖然已經83歲高齡,但是他依然在環境科學創新之路上奮勇攀登。張保淑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科技創新精神,傳遞更多科技創新信息,宣傳國家科技政策,展示國家科技形象,增強國家科技軟實力,參與國際科技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科技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網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